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课题研究 > 从题目拓展阅读

从题目拓展阅读

2013年12月17日 16:51:06 访问量:616
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,是文章内蕴的望孔.它像一个窗口,透过它,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和实质,窥视到文章的思路,理清文章的脉络,把握文章的中心,体会文章的精髓所在.因此,要读懂一篇文章,首要步骤就是要读懂文章的题目.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,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和把握非常重要,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题目,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,阅读能力的提高.
   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,也是文章的一部分.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,课文的题目多种多样,有的题目以特定的语言形式,标示出鲜明的文体特点;而很多课文的题目往往又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态度;在有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里,作者为了突出文章的精彩片段,又常常以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为题目;还有一部分课文的题目里,蕴涵着不易被人觉察的特殊意味.
一,课文题目的分类
1,按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,可以分为
用一个词语做题目,如《雨》,《落花生》,《穷人》……
用一个词组做题目,如《开国大典》,《夜莺的歌声》,《童年的发现》……
用一句话做题目,如《黄河是怎样变化的》,《"你们想错了"》,《再见了,亲人》……
2,按语言表达内容的不同,课题又可以分为这样几类
直接点明课文中心的,如《慈母情深》,《诚实的孩子》……
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,如《圆明园的毁灭》,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》……
运用与内容相关的时间,人物,地点和物件做课题的,比如《最后一分钟》,《三个儿子》,《景阳冈》,《木笛》……
运用文中人物的语言做课题,如《再见了,亲人》,《"精彩极了"和"糟糕透了" 》……
用文章体裁做题目的,如《古诗两首》,《寓言两则》……
用含义深刻的物,景,事等做题目,使人看了回味无穷,如《黄河魂》《桂花雨》,《钓鱼的启示》……
二,课文题目的巧用
各种各样的课文题目在贴切,具体,简洁,新颖的同时,也为我们更好地施展语文阅读教学,展开语言文字的训练,体验阅读的魅力展开了另一片广阔的天空.巧用课题,抓住它的特点进行研读,这时的课题就不仅仅是课题了,它的后面还有一串串感人的想象和一幅幅动人的画面……
1,巧审课题导入新课
一堂成功的语文课,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.因此上好语文课,导入新课的开场白至关重要.好的新课导入能顷刻间抓住学生的心灵,引起学生的共鸣,激发学生的求知欲,注意力,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,为接下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,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.
运用课题来导课,以课题作为切入点也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导课方法:导入新课时,教师从课题入手,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认真审题,理解题意,通过题目推想课文的内容,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.如教《圆明园的毁灭》这一课时,教师可先板书课题,让学生读题,找出重点词语"毁灭"后,启发学生从课题中产生疑问并推想: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 是怎样"毁灭"的 从而十分自然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,产生求知的欲望,并有利于直接抓住文章学习的重点;
运用课题来导课,要注意的是要能引导学生适时,快速地抓住课题中的"题眼",也就是课题中最关键的几个字或词,以利于提纲挈领,统领全篇.适用于导课的课题很多,诸如《飞夺泸定桥》,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》等等课文,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导入.
2,巧读课题理清思路
我们在进行课文内容阅读教学之前,经常会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,从各个角度对题目进行审视,从题目中理清文章的思路,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,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,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.
我在教《爬天都峰》一文时,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题目,接着叫学生用"峰"字组词,很快组出了"山峰,高峰,峰顶",我又问"天都峰"是什么意思 可以与"爬"连起来想.学生讨论后很快就知道这是一座山峰的名字,我接着说:"谁能表演一下'爬'的动作 "几个同学表演后,我再一次叫学生读题目,并提出这一次要读出天都峰的高,该怎么读 先叫学生自读,再分别叫同学读,通过比较,纠正,学生把"爬"字读得既重又慢,并且与"天都峰"三字顿开,终于读出了感情,体会到了慢慢向上爬的艰难,领悟到文章主要是写"爬".我又让学生根据题目的重点词提出一些问题:比如"爬天都峰"是句完整的话吗 学生又积极地讲座起来,二三分钟后,学生提出了一连串问题:"谁爬天都峰 什么时候爬天都峰 天都峰在哪里 天都峰高不高 天都峰能爬上去吗 为什么能爬上去 "这些问题正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掌握的问题.
语文新课标指出,"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,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,形成能力,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,机械的练习,让学生充分地在阅读中整体感知,在读中感悟,在读中培养语感,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".利用读课题这个基础环节去培养学生自读文章的能力,让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,再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,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,为接下来的深究课文,整体感知做好了铺垫.
3,巧问课题训练思维
我们常常在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质疑,引导质疑的目的,不仅仅在于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,还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,这就应该在学生质疑的时候引导学生把质疑的问题归类,在归类的同时甄别所质疑问的优劣,梳理思维.我们经常说:"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."有些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.因此,抓住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思考,就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
例如,在学习《童年的发现》一课时,我让学生读课题质疑:如果让你向课题提问,你可以提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思索片刻后发言:A,发现了什么 B,怎么发现的 C,谁发现的 D,从哪里发现的 E,从哪件事上发现的 ……在学生提问完毕,我开始引导学生梳理以上问题:我们即时解决了问题C,并补充课题:(费奥多罗夫)童年的发现;把问题D,E归结到B"怎么发现的",明确问题B已经涵盖了D,E,引导学生在听课时要善于听取同学的发言,能不作重复性发言;经过梳理学生也明确了从内容理解的角度上来说问题A和问题B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,也就是费奥多罗夫发现了什么,是怎么发现的,引导学生质疑要提有价值的问题.三分钟时间的课题质疑,却进行了一次甄别,归类,选择的思维训练,并初步抓住了课文内容理解上的一条主线索,可以说是一举多得.
4,巧拓课题理解课文
有的课题向我们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,但是还存有很大的补白空间,比如《童年的发现》,《我为你而骄傲》,面对这样的课题,可以在读完文章后,对课题提出问题,并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归纳出来,把相关内容有机组合起来,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;也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,紧紧联系课文内容,适时地拓展课题,达到帮助学生及时梳理讲课内容,理解课文内容,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.
《童年的发现》这篇文章,因为课文篇幅比较长,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之后,我让学生补充课题:课文写了(谁)在童年的发现,学生因此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;随后围绕审题时所筛选出的问题"费奥多罗夫发现了什么"展开第一步教学,进行语言文字训练.在学生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中集中描写关于"我"童年的发现的句子后,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和这一发现意思相同但是表达更简洁的句子——"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",感受句子表达过程中具体和概括的不同作用;接着启发学生:"如果把这一发现用几个字表述,你可以怎么概括 ——"胚胎发育的规律".到这一层面的时候,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,对"费奥多罗夫发现了什么"这一问题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.这时候,通过继续补充课题,拓展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把刚才的三种不同表述内容连接起来说一说,帮助学生概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:"(费奥多罗夫)在童年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,那就是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,而这个进化过程需要九个月的时间."这个拓展课题的练习,看似简单,事实上不仅涵盖了课文前半部分的内容,还引导学生进行了"从具体到概括"的语言训练,课题在这一环节中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.
巧拓课题理解课文,在很多阅读教学中都可以运用.比如《再见了,亲人》,在初步朗读课文之后,让学生补充课题:"( )对( )说:'再见了,亲人!'"学生初步体验了情感,之后在学习完每一个片段之后,都让学生补充课题:( )深情地对( )说:"再见了,亲人!"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了生发.

5,巧比课题感受精辟
课文题目往往贴切,精辟,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,是课文内容结构的一种提示,是有效学习阅读课文的一盏导航灯.有时,课题中的一两个字稍作改动,就会和文章的内容发生很大的出入,所以经常进行不同选题和原课题的比较,不仅可以感受原课题的精辟,还能训练学生在自己的作文选题上做到贴切,准确,精彩.
有一位老师,在执教《做风车的故事》时,有学生提出应该把课题换成《牛顿做风车》更好,因为《牛顿做风车》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人物和事情,让人一看就明白.这时,老师已经发现了这位同学观点的不妥,说明他对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不准确,但老师并不急于下结论,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讨论交流.果然,有学生提出,如果题目改为《牛顿做风车》,课文就应该主要写牛顿怎样做风车了,而课文只有第4自然段写到牛顿做风车,只写了两句话."课文主要写牛顿做成风车以后,由于说不出风车会转的理由,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,从此,牛顿就爱问为什么,并刻苦钻研发愤学习的事.所以我认为课文题目《做风车的故事》好."这位同学的发言得到了同学的肯定,那位同学也及时改正了自己片面的认识,不仅回归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正确理解上,也是语文思维的一次矫正.相信在日后的阅读中他将会更善于品味语言;在他以后写作文遇到选题上的疑惑时,一定会回想起这节收获颇丰的语文课,会更自觉地锤词炼句的.
6,巧琢课题升华感情
如果把一篇课文比作一处名胜古迹的话,那么题目就是这处名胜古迹的大门.作为导游的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非游不可的浓厚兴趣呢 下面是我撷取的一个教学案例进行赏析,与大家共享.
课伊始(出示课题)《数星星的孩子》
师:看了这个题目,你们有什么问题
生1:数星星的孩子是谁
生2:那个孩子是谁
生3:他是怎样数星星的
生4:他为什么要数星星
师:真了不起,学贵有疑,这么多问题.现在,我们用一个标点来表达我们好奇的心情,这个标点应该是——(师板书" ")
师:带着你们的疑问读题目.
生读课题.
师: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,只要你们认真读课文,就一定能自己把这些问题解决.
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.
(课快结束)
师:你们知道张衡还有哪些成就吗 (交流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)
生1:我知道他不仅是天文学家,还是个杰出的文学家.
生2:我知道他发明了地动仪,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.
生3:他还发明了浑天仪.
师:(出示课件地动仪,浑天仪)是啊!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,小时候曾经是一个"数星星的孩子".读完课文再读题目,你们觉得现在还要用" "表达我们的心情吗
生:不要!
师:那你们认为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呢
生1:我觉得应该用"!",因为他太了不起了.
生2:我也觉得应该用"!"因为他做事有恒心.
师板书:拉直原来的" "变成"!"
让我们敬佩之情再读一遍课题.
这位教师对课文题目的处理匠心独具,可谓是精雕细琢,让人回味无穷.她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,拉直一个" "变成一个"!",那不是简单符号的变化,而是学生读文前与读文后不同情感和审美的体验和升华,学生在不同情感的体验中,把题目读深,读透,让课题,内容和情感一起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,这样的读题,使文题更鲜活了,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了,文章的思想内涵也更清晰了.
心理学告诉我们: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,就会自觉去钻研,去探讨,去追求,从而获得大量的知识.只要我们潜心研读课文题目,重视课文题目的教学,让学生把课文题目读活,读深,读透,读出情感,读出体验,就一定能使课文题目放射出迷人的魅力.言为心声,题为文眼.从小小的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,有时候是单独采用一种方法,有时候是采用几种方法综合运用.当我们独具匠心地读题,析题,拟题,评题,巧做语文阅读训练的文章,无疑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,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课文的线索,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;使学生获得了思维的发展,获得了审美和情感的享受,起到"于无声处听惊雷"的作用.这样的课文题目,还仅仅是课题吗


编辑:王慧梅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定襄教育资源网 特此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