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课题研究 > 错别字产生的心理学分析及对策

错别字产生的心理学分析及对策

2013年12月17日 16:51:08 访问量:1118

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,学生最常见的错字与别字,均可分成四类。错字:1.增添个别笔画,如轨();2.减少个别笔画,如拨(拔);3.改变字形的部分,如游();4.改变字形的组织,如拿()。别字:1.音别字,即音同而义不同的字,如交代(交待);2。形别字,即形近而义不同的字,如竞赛(竟赛);3.音形近而义异的字,如锻炼(锻练);4.双音词的义别字,即前后两字互相交替的字,如休息(息休),或其中一字用近义的字代替,如冒险(冒危)。

学生错别字的产生,除汉字本身特点及教材教法体系等客观原因外,从心理学角度分析,学生的认知特点、学习态度、学习习惯以及情绪状态等,都可成为产生错别字很重要的因素。

汉字是由音、形、义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复合体。识字就意味着音、形、义三个基本因素之间统一联系的形成。因此,识字既要求准确而完整的知觉,牢固的记忆,又需要精密的分析、综合,是一个复杂的知觉、记忆、思维的过程。如果教师安排不当或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记忆规律,没有针对儿童知觉不精细的特点,对难认的字、易错的字作预防性的指点,又未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对字形差异点作比较分析,就容易出现错别字。如果学生对汉字的音、形、义联系尚未巩固建立,字义理解产生错误或一知半解,就会导致同音别字;记忆中存储的词汇量不足,写作时则容易出现用同音字代替的错误;书写时定势的作用,会导致双音词中后一字形受前一字形的书写影响,如眼镜(眼)、批评(批抨)。

从心理学角度来说,消灭错别字的关键在于:

教师重视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的培养,让学生具备能够战胜学习方面的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的能力。有关心理学试验证明,学生写作中所出现的错别字,在听写集中、冷静思考、注意检查的条件下,有的是能够自己发现并纠正的。其次是重视对学生主动分析能力的培养。教师要善于根据汉字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,引导他们比较、辨认,可以防止错别字的产生。第三,教学生符合心理规律和认知水平的一些方法。比如在汉字教学中采取联词法,一字多组,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,减少错别字。如“练”字,儿童识学时可能只在“做练习”“练习题”的具体言语关系中理解它的含义;老师启发学生,“练球”“练字”“熟练”也都是这个“练”,那么“锻炼身体”是不是这个“练”呢?教师揭示出这种在学生意识中尚未分化的。容易造成混淆的意义联系系统,对于防止错别字产生是很有作用的。

编辑:王慧梅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定襄教育资源网 特此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