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 报
宏道中心校党支部 2025年5月12日
宏道初中纪念5·12汶川地震国旗下讲话活动简报
时 间:2025年5月12日
地 点:宏道初中学校主席台前
主 讲 人:刘竹锋校长、241班学生代表
主 题:铭记历史,凝聚力量,传承希望
一、241班代表开场:沉痛哀悼,铭记历史
1. 致哀仪式
“全体师生,今天是5月12日。15年前,一场里氏8.0级的特大地震突袭汶川,山河破碎,近7万同胞遇难,1.8万人失踪,数百万人无家可归。此刻,让我们默哀一分钟,向逝去的生命致以最深切的哀悼。”
2. 历史回顾
“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,汶川大地震的巨响撕裂了巴蜀大地。无数家园在顷刻间化为废墟,无数生命在黑暗中等待救援。这场灾难,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,也是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深刻一课。”
二、主体:灾难中的光芒与力量
1. 生命的奇迹与救援的壮举
致敬英雄: “地震中,我们见证了无数平凡人的伟大:用身躯护住学生的谭千秋老师,徒步挺进震中的解放军战士,‘空降十五勇士’的惊天一跳……他们用生命诠释了责任与担当。”
全民动员: “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。全国志愿者、医疗队、救援队星夜驰援,19个省市对口援建,亿万国人捐款捐物,凝聚成‘中国力量’。”
2. 重建的奇迹
从废墟到新生: “如今的汶川,新楼林立、学校书声琅琅,北川新城拔地而起,都汶高速、成兰铁路贯通山河。这是中国人民用双手重建的家园,是对生命最好的告慰。”
精神丰碑: “汶川精神,是‘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’的团结,是‘不畏艰险、百折不挠’的坚韧,是‘以人为本、尊重科学’的理性。”
三、刘竹锋校长总结并讲启示,号召行动:传承精神,开创未来
1. 灾难的警示
“汶川地震提醒我们:敬畏自然,珍爱生命。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、应急演练的常态化,是我们对生命的庄严承诺。”
2. 青年的责任
“同学们,今天的国旗为逝者而降,更为生者而升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应:
学习抗震英雄的奉献精神,勇于担当;
锤炼本领,在逆境中成长为栋梁;
以科学精神守护生命,用行动传递希望。”四、结尾:以希望之名,砥砺前行
“老师们、同学们,逝者已逝,生者奋进。让我们:
铭记历史,珍惜当下;
传承汶川精神,凝聚中国力量;
在国旗的见证下,携手迈向更加坚韧、光明的未来!”
尊敬的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好!
今天,我站在这里,想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串数字: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,8.0级,69227人遇难。这串数字背后,是汶川大地震留给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,也是一面映照人性光辉、凝聚中国力量的镜子。铭记,不是为了沉湎悲伤,而是为了在废墟上种下希望的种子,砥砺前行。
17年前,汶川地动山摇的那一刻:
有牺牲: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4名学生,自己却永远定格成“雄鹰”的姿态;
有坚守:15名空降兵从5000米高空盲跳进震中,写下“生死状”上的血性担当;
有新生:“敬礼娃娃”郎铮从废墟中获救时举起的小手,成为希望最动人的符号。
这些画面告诉我们:灾难可以摧毁建筑,但摧毁不了生命的尊严与团结的力量。今天,汶川遗址上的裂痕依然清晰,但它更像一道烙印,提醒我们敬畏自然、珍爱生命。
汶川教会了我们什么?
1. 科学防灾的必修课
全国中小学从此将防震演练纳入日常,我们学会了“伏地、遮挡、手抓牢”;
北斗卫星、重型救援机械等科技装备的升级,见证了中国应急体系的蜕变。
2. 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
19个省市对口援建,“一省帮一县”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奇迹;
志愿者大军中“80后”“90后”的身影,打破了“垮掉的一代”的偏见。
3. 生命教育的觉醒
汶川之后,“活着就是幸福”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知。
同学们,铭记历史的最好方式,是创造更好的未来。
对个人:珍惜当下,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,像汶川“板房考场”里走出的考生一样,在逆境中奋起;
对社会:积极参与志愿服务,传承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”的精神;
对国家:立志成为建筑师、医生、工程师,用专业能力筑牢防灾减灾的防线。
老师们,同学们,如今的汶川,废墟上已建起新城,羌寨里回荡着孩子们的欢笑。这提醒我们: 没有哪一场风雨不会过去,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。让我们以汶川精神为炬——
在挫折中学会坚强,在奉献中懂得担当,在奋进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中国故事!
我的演讲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!